日历

2025 - 2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 
«» 2025 - 2 «»

存 档

日志文章


2012-10-31

“饥饿体验”不禁让我忆当年

    今年1016日是第32个“世界粮食日”,同时,这一天也是我国第22个“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为此,国家粮食局向全国粮食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发起倡议,在“世界粮食日”这一天,自觉参加零时至24时的饥饿体验活动,当天,国家粮食局食堂关闭一天。看到这一消息,笔者百感交集,不禁忆起上个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这三四年时间,一直处于饥饿状态的难奈滋味,心里一阵阵悲凉,情不自禁地问起身边的年轻人:“你尝过饥饿的滋味吗?” ClzKc(<N  
        1958年夏秋之间,我正在读高中二年级,同学们都住校,因为多数人家在农村。当时,老家的县委书记亲自到我们学校讲话,他说,从现在开始,全国六亿人民吃饭不要钱,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听完讲话,年轻的我们,激动得热血沸腾,拼命鼓掌欢呼。心想:这一下可好了,再也不要为那几块钱助学金争得脸红脖子粗了。果然,不久学校就宣布不管家庭经济情况如何,同学们一律不用交伙食费了。这不但让我们学生高兴,家长也拍手叫好。开始一段时间,真是“形势大好”,同学们放开肚皮吃饱饭。学校校长也经常用“喷香的咸肉加馒头”来描写学生们的生活。 "U*9C{+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个月,不要钱的米饭就由随便吃变成“一铁盒米饭两人分”了,早饭也变成一人一碗玉米面稀饭就咸菜。又过一段时间,中饭和晚饭改成全吃白薯了,后来,白薯也没有了,只能吃胡萝卜。萝卜这东西说起来有营养,真正当饭吃,简直是一种折磨。吃完后,不光小便多,肚子也“叽里咕噜”地响,很不舒服,大便都不成形,全校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胡萝卜的气味。再后来,胡萝卜也没有了,就由同学们轮流去农村人民公社拉来白薯干,回来交食堂,里边放一点玉米渣或大米粒煮成半稀半干的粥,每人每顿一碗。吃完,有点半饥半饱。因此,一到星期天,许多同学们都跑回家去,有的走几十里路,也要到家混一顿好吃的。但是,由于农村人民公社普遍成立了食堂,家里仅存的粮食都交公了,而且做饭的铁锅大都被砸,拿去炼钢了,想生火做饭已经没有条件,家里头自然也就没什么吃的了。一次,我跑回家,看到“家无隔夜粮”,我赶紧溜回学校。刚出家门没多远,妈妈就从身后边喊着我的名字,追了上来。原来,她老人家给我拿来一包红枣。这是我们家院子里那棵枣树上的果实。妈妈说,这枣是专门留给奶奶吃的,知道你在学校吃不饱饭,奶奶催我分一捧给你,你拿回学校吃吧!听妈妈这一说,我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忙说“不要,不要”,转身便加快了前行的步伐。妈妈看追不上我了,就躲着小脚“骂我”不听话。直到我跑有200米远,回头一看,妈妈仍然站在路旁,任白发在寒风中飘飞,那形象仿佛一座雕像。至今,50多年过去了,她老人家也早已作古,可那“雕像”一直矗立在我的心里。 gU@M}{+^b  
    饥饿的日子熬过了多半年,1959年秋天,我来北京上大学,感觉是到了天堂。早餐油条、包子、豆浆,中午晚上四菜一汤。原来骨瘦如柴的我,很快脸上和身上都吃胖了,我赶忙去照了一张相给父母二老寄去,老人家看后来信说:“到底还是北京好,我们就放心了。” [)wLGKe J  
    不久,学校有同学贴出大字报,要求“吃饭定量”。当时,我心里直骂贴大字报的同学“假积极”、“想表现自己”,从饥饿之乡来的我,真怕“定量”啊。可是,怕什么就来什么,果然,吃饭“定量”的政策很快就下来了。政策明面上规定,每个人的粮食由小组讨论,自报公议,实际上,那是有底限的。结果还好,我自报每月32斤通过了。实践结果,32斤,哪儿够啊。当时,正值寒冬,一到上午第三节课,身上就阵阵发冷,甚至打哆嗦。晚上就寝后,肚子饿得咕噜响,久久不能入睡。有时同宿舍的几个人都睡不着,大家就一块儿进行“精神会餐”,说等形势好转了,先去吃什么饭做什么菜。这一下,进一步引出食欲,就更睡不着了。没过多久,一些同学就得了浮肿病。学校领导很关心同学的健康,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允许同学们可以不上第三、四节课,回宿舍躺着,保存体力,并说这是彭真市长的经验。当年,彭真市长坐国民党的监狱,就这样挺过来的;二是抽调干部到郊区农场负责领导生产一种低等藻类---小球藻,据说,喝这种汤可以补充营养,甚至可以治浮肿。食堂还不知从哪里学来的米饭“双蒸法”,说是可以增大米饭体积,吃了显饱,自己欺骗自己。有一次,学校还请来一个什么人讲如何做“人造肉”,即从树叶、烂菜叶中提取蛋白质。现在我还保存着那时的听课笔记,上面记着提取“人造肉”的工艺流程。实际上,这种“人造肉”我们从来没吃过,精神补偿而已。由于心里对党无限信赖,同学们都常借用当时放映的苏联电影中列宁的“面包会有的”话来互相鼓劲。但多数时间,内心充满着期待、痛苦、迷茫、挣扎的情绪,只盼着赶紧毕业。心想:等自己有了工资,生活总会好一些。 (PC(owmV  
    到了1963年夏,快毕业的时候,经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全国形势才有了明显的好转。体现出来的是学校食堂的菜多了,长期紧张的心理开始放松了。在毕业分配表态的小组讨论会上,同学们也有说有笑了。有时用一毛钱可以买来一筐西红柿,大家边开会边吃西红柿,对缓解饥饿确实很有作用。 |bv{" *C?  
    实际上,工作之后一段时间,生活仍然是很艰苦的,那时,我们一些家在外地的“单身汉”在机关食堂用餐,每月只有二两肉 ,发票,一次吃完。每次拿到肉票,先要“侦察”一下食堂摆出来煮熟的每二两一块的肉是肥是瘦。如果是瘦的,就把肉票收起来,等有了肥的,才去把肉票花掉。 eXzg8). +  
    一晃,5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黑发小伙,已经成了白头老翁。但饥饿年代的记忆一直刻在心里,并养成了节约每一粒粮食的习惯。但,当前社会上浪费粮食的现象几乎到处可见。有几次,我到几个大学去联系工作,在他们的食堂用餐,看到泔水桶满是饭菜真是有点动气。在饭馆吃饭,经常可以看到满桌子的好菜,吃不到一半,人就扬长而去了。近日,一篇报道说,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够两亿人吃一年的,真是触目惊心啊!这也是极大的犯罪。所以,看到国家粮食局倡议开展饥饿一天的体验活动,我打心眼里赞成。但是,这还不够,我希望全国几亿年轻人每年都能有机会开展类似的活动,并把节约粮食上升到道德层面,使其成为一个人的习惯、思想和灵魂,成为做人应有的一份责任,一项内容,这样浪费粮食的现象慢慢就会减少。我说了这么多,诉了这么多苦,是为了不忘历史,同时希望年轻人能有完整的人格,有着较好的道德修养,万一将来又有什么灾害,或者在特定的环境下,能够有忍受的能力,战胜困难。作为我本人,我觉得还是很幸运的,我活过来了,可以把历史形象地传给后代。要知道,当年我们有着数量巨大的农民兄弟,由于饥饿永远地倒下去了,他们付出的生命代价,值得后人永远铭记。事实证明,我们的党是式吸取了过去当年的灾祸教训,在全新的理论和政策指导下,把发展经济作为执政的首要任务,才使神州大地一片阳春盛景。 \Hg1u 9F~  


类别: 今日随感 |  评论(4) |  浏览(3529) |  收藏
一共有 4 条评论
李明原创港 2012-10-31 21:22 Says:
感动不断
和谐兴隆1971 2012-10-31 14:51 Says:
小时候,因为我从未见过姥姥的面,就问妈妈姥姥长的什么样,怎么死的?妈妈就会回答:六零饿死的。怎么饿死的呢?“刮五风”,58年吃食堂,不准自家做饭,全村人都去吃食堂。当年庄稼大丰收也不去收割,都毁在地里了,59年山东大旱,60年下大雨。村里先死的是老人,后来是四五岁的小孩。那时候死了人连个棺材都没有,活人埋死人时,连挖坑的力气都没有。姥姥就是60年给饿死的,全村人给饿了三分之一多。“刮五风”这个词在我脑海了飘荡了三十多年了,前段时间又听岳母谈起当年饿死人的事,又勾起我的好奇心,“刮五风”到底是什么呀?万能的百度呀,终于揭开了多年的谜:“刮五风”是对1958年到1960年间农村极左路线和恶劣工作作风的概括,一般是指共产风、强迫命令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而且全国各地都有饿死人的事情发生。
wxpzp 2012-10-31 14:00 Says:
发展是硬道理!
高山水 2012-10-31 12:06 Says:
            寻找恩师五十载:感谢您当年挨饿把饭给我吃

    前日,高锦旭(右)寻找到半个世纪才见面的恩师梅连春,两人一起在翻看老照片。记者 冯玉兴 摄

  高粱米饭和土豆炖豆角,大米饭和鸡蛋酱,这两顿饱饭让他感恩铭记了50年,更温暖了他半个世纪。

  如今学生63岁

  如今老师74岁

  “梅老师,您让我找得好苦,今天总算见面了,我找了您50年……”前日,在葫芦岛兴城市教育局家属楼下,从天津赶来的高锦旭眼含热泪,紧握74岁老师梅连春的手,梅连春仔细端详着高锦旭,一幕师生50年后喜相逢的场景感动了全场所有人。

  每次把饭给他老师都说自己不饿

  50年来苦寻恩师的男子高锦旭今年63岁,家住天津市。退休前因爱好摄影,高锦旭被多家媒体聘为特约摄影记者。 52年前的一段特殊经历让高锦旭全家吃了很多苦,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母亲便带他回到锦州姥姥家,在锦州市龙江一校上五年级。梅连春是高锦旭的音乐老师,兼任大队辅导员。

  高锦旭当时的特殊身份让很多人都不敢接近,有些同学还欺负他,不愿意和他玩。梅老师发现后都及时制止,还处处保护他。当时家里生活异常艰难,高锦旭时常挨饿,别的学生吃午饭,他时常跑到操(cāo)场上玩。

  一次学校开运动会,高锦旭没有带午饭。到了中午,看到别的同学坐在一起吃午饭,高锦旭假装离开了。可能是条件反射,再加上早晨也没有吃饱饭,看到饭菜,高锦旭的肚子就开始不听话,饿得咕咕响起来。

  这引起了梅连春的注意,追上前问道,“孩子,你咋没带饭呢? ”高锦旭回答:“我……我……”。此时梅连春已经明白了一切,于是便将自己的午饭给了他吃,自己饿肚子,“快来吃饭,早晨我吃得多,现在一点儿也不饿”。

  高锦旭起初很不好意思,说啥也不要。后来看到梅老师一脸的严肃,有些不高兴了,他才怯怯地走到老师面前,接过梅老师递过来的饭盒,吃着可口的饭菜,不知不觉,高锦旭的眼泪流下来了。

  还有一次也是中午吃饭时间,其他同学都在用餐,高锦旭再次偷偷溜了出去,被梅老师发现后,得知他家没有粮食了,就再次把自己带的饭给了他。“孩子,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吃饭哪能行啊?快过来,把我的饭吃了。 ”

  每次吃着香喷喷的饭菜,高锦旭的心里说不出是啥滋味儿,几乎都是边吃饭边落泪。而每当此时,梅老师都会鼓励他:一定要坚强,困难都是暂时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努力拼搏就会苦尽甘来。高锦旭暗自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老师。“我现在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吃的是高粱米饭,土豆炖豆角;第二次吃的是大米饭,鸡蛋酱。每当我回想起那段经历,我都会流泪,那是幸福的泪水。这两顿饱饭让我铭记了50年。”高锦旭说。

  临毕业时,辽宁戏曲学校来招生,由于高锦旭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梅连春帮他报了名。一次初试、两次复试,梅老师的陪伴给了高锦旭信心和勇气,最后他成了龙江一校唯一考上这所学校的人。

  高锦旭在戏校读到第三年时,又被送回锦州读初中。一回到锦州,高锦旭便回到母校找梅老师,一打听梅老师此时已经调走了。

  老人苦寻恩师五十载

  参加工作后,高锦旭在铁路部门工作。每当遇到挫折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梅老师那慈父般的亲切面容就时常浮现在眼前,给了他巨大的力量。他曾多次打听梅老师下落,都被告知已调到兴城市了。后来他还几次到兴城打听梅老师,可都没有找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找到恩师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今年6月,高锦旭到兴城市高家岭乡汤上村度假,他又把寻找恩师梅连春当作此行的一个主要目的。这一次,有人说认识梅连春,在围屏乡小学当过校长,后来调到兴城市里了。根据这一线索,高锦旭便往兴城市教育局打电话,打听梅连春的信息。对方称由于他退休多年,没有他的任何记录。

  今年7月,他再次到兴城市采访,在兴城贴吧上发了一个“寻找恩师梅连春”的帖子。几天后有人回复,称梅老师的儿子和兴城市医院放射科的牟大夫是好朋友。当时高锦旭异常兴奋,在好心人帮助下,马上给村里在兴城市医院工作的李医生发去短信。

  老师感动:50年了学生还没忘记自己

  在李医生的帮助下,高锦旭终于找到了梅老师的电话。高锦旭先给梅老师发了个短信,当时梅连春正在外面,这也是他第一次学会看短信。当他看到高锦旭的名字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想到50年了,学生还没忘记自己。

  尽管当晚已经是9时多了,高锦旭还是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又拨打了梅老师的电话,长谈了一个小时。高锦旭让老师在家等着,他会尽快赶到兴城拜见恩师。

  前日,李医生从兴城火车站把高锦旭接到了梅老师家,梅老师已经等候在楼下。“老师,可找到您了,当年您挨饿把午饭让给我,是您保护我,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啊!”说着,高锦旭已泣不成声。

  原来,高锦旭到沈阳后,梅连春因多种原因于1962年调回兴城,在农村工作了20多年,后来在兴城市南一小学退休。梅连春没想到,自己的离开,会让学生找了这么多年。

  当年的一份关爱让学生记忆了50年,寻找了半世纪,梅老师更是感动不已,“就那两顿饭,根本不算啥?何况老师关心学生是应该的,这也是我们当老师的职责”。

  50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高锦旭破涕为笑说:“虽然和梅老师相处只有两年,但对我的影响很大,梅老师待人亲切平和的良好品格让我懂得了做人要与人为善,更要把受人滴水之恩永远铭记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