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0
"新闻充电室"之四:文章本无道 曲径也成行(转)
文章本无道 曲径也成行 这目标,当时在别人看来,简直是有点“吹牛不上锐”。当时,一个矿一年在矿工报和电视台发稿也不过100多篇,而一个初出道的毛头小子要想达到30篇这个目标,可以说是不自量力。但是,我认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白天,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见缝插针,到区队和车间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晚上,挑灯夜战,开夜车写稿子。 作者:一剪寒梅 从事业余新闻写作8年,我的最大的体会是:人,不论干什么,都得有个目标、追求。 认准目标 自我加压 我在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写新闻,纯属业余爱好。但我想,既然喜欢,就要弄出一点名堂来。于是,1994年,在我进入矿机关的第一个年头,我就给自己订下了在矿务局内部报台发稿30篇的目标。 由于是半路出家,对新闻理论方面的知识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所以写起来十分吃力。有时,为了一篇稿子,常常是三番五次的写了改,改了又写,并虚心地向一些有经验的老通讯员请教,边学边写。由于我的不断努力,不到年底,就提前实现了这个目标。后来我想,不能光把目标盯在企业内部,一定要在外部发稿有所突破。于是,我就不断地为自己加码,但每次的加码,都逼迫自己要付出比以往更大的努力。 1997年对我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先后在《河南日报》、《中国煤炭报》等4家省级以上报纸实现了零的突破。全年,在各级报刊发稿87篇,受到了领导的好评。1998年,我在各级报刊台发稿92篇,其中省级以上13篇。以后,我每年发稿都始终保持在100篇以上,最高达178篇,连续多年被集团公司和矿上评为“优秀通讯员”。去年,又被义煤集团公司评为“优秀通讯员”一等奖。全公司获此殊荣的只有两人。 研究报刊 对路投稿 不同的报刊面对不同的读者群,所以对稿件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以前,每每写出一篇自认为差不多的稿子就天女散花般地撒向各地。凡沾上边的报纸都要寄上一份。结果,邮票用得不少,收效却甚微。后来,一些有经验的老通讯员告诉我,投稿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才能有所收获。从那以后,为了熟悉不同报纸的特色,每天我都要抽出1-2个小时看报。从栏目设置到各报各版的组稿特点,力争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所写稿子,选择合适报刊,有的放矢。 你别说,这一招还真管用。记得第一次在《河南日报》上稿是1997年4月份。年初,我写了一篇《常村煤矿建成矿井综合一体化计算机网络》的稿子。在读报过程中,我发现《河南日报》“科技时代”专栏和我写的稿子很对路。于是,我把稿子稍作修改后,直接把稿件寄到《河南日报》科教处。这次,不到半个月稿子就见了报。 还有一年春节期间,矿区派出所破获一起盗窃案。就案件本身而言并没有多大报道价值,但我在采访中发现,盗贼在行窃过程中,由于慌张把偷来的小米口袋挂了个小口子,结果被机智的民警一路顺藤摸瓜,人赃俱获。 于是,我就连夜写成了《慌张行窃留线索民警顺“路”擒蟊贼》的稿子,由于平时对《中国煤炭报》和《三门峡日报》有用稿情况有所了解,所以我就直接把稿子寄到《中国煤炭报》“星期刊”和《三门峡日报》“社会万象”栏目,很快也都相继见报了。 在标题上下功夫 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由于受自身环境限制,不可能遇到很多大的题材。那么,如何写好小题材,提高上稿率呢?我的体会是:在标题上多下功夫。 常言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新闻标题,不光编辑喜欢,而且读者也爱看。近年来,我在各级报刊发表的文章,好多都是一些小的不能再小的题材。因为在标题上下了一番功规,不光被一些地方性报刊、台采用,有的还上了省级、中央级大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