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2025 - 1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 2025 - 1 «»

存 档

日志文章


2013-08-23

陈毅之子的公开道歉让人敬佩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稳定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追求自我的前提。社会一旦动荡,每个人都会被裹挟到混乱的浊流当中,被时代玩弄得人不人,鬼不鬼,更谈不上实现什么人生理想。 6@k$xGDp  
5p-}m%  
十年文革当中,宪法被践踏,秩序被打乱,人人相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的传统道德理念被嘲弄被抛弃,很多年轻的学生,没有办法正常读书,将青春期的愤怒向学校老师领导等社会权威头上倾泻。 mKSM=RT+U3  
t0[{3G_#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很多中青年基层人士,以加入和成为造反派为荣,打烂公检法,冲击政府机关,批斗各级官员,批斗几乎所有领域的权威,连为祖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帅们都不放过,很多共和国的精英被折磨致死,很多人在劳改农场中消耗了大半生,只有幸运和看得开的人才能苟活到改革开放的时代。 ^Lkmt[Y  
Qmw3  
如今,腐败现象的肆虐,又让一些人群思念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很多人认为“法治反腐”的效率太低,只有文革式的疾风扫落叶般的大规模群众运动,才能迅速地扫清华夏大地的贪污现象。  ~"xTUv8  
!e!WATu  
有些没有经历过文革的年轻人,也被某些渲染文革的网站文章所蛊惑,加上面对现实的巨大无力感,也开始幻想起文革式暴风骤雨的浪漫主义的诗意情景来。 R/^ &31y  
+!ObUh`Z  
这种思潮是可怕而危险的。 j<H/Bg5O  
t-}oq/[o[  
好在,与那些将自己年少轻狂的错误归咎于时代的老年人不同,近段时间以来,开始有些良知尚未泯灭的老年人,沉痛反思那个疯狂时代自己的错误,并借助新老媒体向被自己伤害过的老一辈人公开道歉。 mJW7['rC  
Sea"s{qg "  
这些人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新中国开国元勋,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的儿子——陈小鲁。 *fE=?,'R  
me,dQXIP  
青少年时代,我读过不少与陈毅元帅有关的连环画,在课本里,也读过陈毅元帅的诗。在我的心目中,陈毅元帅是一个真正的汉子,他是我青少年时代的偶像。长大以后才知道,陈毅元帅在文革当中的日子,并不好过。 8k7j  
3E#|+d@cV  
据媒体报道:“8月20日,网上现陈毅之子陈小鲁反思文革的道歉信,他在信中表示,作为当时(北京)八中学生领袖和校革委会主任,对校领导和一些老师、同学被批斗,被劳改负有直接责任。向曾经伤害过老校领导、老师和同学郑重道歉。他指文革是个令人恐惧的年代,自己的道歉太迟,但必须道歉,没有反思,谈何进步!并表示违反宪法,侵犯人权的非人道主义行为不应该以任何形式在中国重演!” )OKrw $T7R  
q 3}Ou  
其实,对自己在文革中的错误,陈小鲁完全可以象大多数人老人一样,装聋作哑,实在赖不过去,也可将其归咎于疯狂的时代。 EH&0Lgb4  
%~ x!bNU  
就算实在过不了自己良心关口,陈小鲁也可以选择在隐私性较强的场所,低调地向被自己伤害过的,尚健在的老师领导同学们真诚道歉,并请求他们的原谅。 "1z' :6HS  
BA`k_<ar  
让人敬佩的是,陈小鲁选择了公开道歉,这是一个非常需要道德勇气的举动,毕竟,按照世俗的看法,他这样做让陈家有失面子,但从家国天下存亡的角度,陈小鲁的做法却是一个大胆而负责的真情举动,他不愧是陈毅元帅的儿子,有这样一个具有强烈国家民族兴亡责任感的儿子,陈毅元帅可以含笑九泉了。 g: =F|&  
UOT Jo,k  
那么,陈小鲁等人所曾经经历过的文革,还有可能重演吗? 989rb1  
 skEl  
基本上不可能了。 +J K!()#V  
Ek(+du%Y  
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只有毛泽东这样有着巨大人格魅力、在军民学工商中有着巨大威望、本身又具有神一样智慧的超级领袖、才能够点燃万千年轻人的热血,发动文革。同样,文革十年以后,也只有毛泽东和邓小平这样经历过多次战争洗礼的超级领袖,才能联合起来终止文革,收拾文革乱局,使国民社会秩序重新恢复正常。换其他人,就算把文革发动起来,恐怕也很难收拾乱局。 M2\PeJZhm  
*"P C~f2  
如今,毛泽东早已被国人请下神坛。 nwg3, 4d  
o  }mv#  
另外,当代社会的主旋律,已经不再是革命性武斗,早已置换成和平性建设。就算有极左学者一直推销文革,也缺乏足够数量的满怀革命激情的粉丝呼应。更多的人关心的是赚钱养家、发财致富、娱乐消费,这帮人精明得很,不会再像文革时代的年轻人那样犯傻。因此,文革基本不可能再次重演。 /;>9m>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6807)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