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市人大提议:北京“限摩” 2YLbC;)x
谢荫达 ^N P{!oN
DQ8Msorcf
2008年春天,从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南方一座大城市传来信息:在这个城市称霸30年的交通工具摩托车被政府禁止在街头行驶。媒体报道说,禁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由于全市摩托车保有量过大及其本身固有的缺陷,每每成为交通事故的凶手;二是经常被坏人作为街头抢劫的工具,给维持社会治安和警察抓捕行动造成新的困难。禁令虽然让一些市民颇为遗憾,但多数人都热烈欢迎这一禁令,认为是保持城市安宁的好措施。 9yxcy(3
tHi/2C4tk
当我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在我心里激起一阵阵兴奋的涟漪,想到我们的首都北京恰恰在30年前,就已经决定不发展摩托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而这,与我在北京电台当交通记者的一段经历是那么密不可分。想到这,一种成就感就在我的心头荡漾。时光匆匆,一晃就是30年,但它前进的脚步,却在客观地考量着人们的胸襟和智慧,在岁月的年轮上刻下我一段难忘的记忆。 D-*3]Zu@
AKT V /+1
上个世纪70年代末,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三个年头,作为北京电台记者,我被选为北京市第七届人大代表。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吹散中国人民心头的迷雾,空气中都散发着芳香,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漫步首都街头,在马路上传统的自行车流中,逐渐增多的各式轻骑摩托车点缀其间,平添了不少生活现代化的气息。 fo)%",'A
ps]*9
但是,80年代初,同样是北京市人大代表的我的一位交警朋友,向我说起了他亲眼目睹的一起轻骑摩托车在街头制造的惨剧:一位年轻的母亲,骑着轻骑摩托车,后座上坐着她的女儿,由东向西飞驰,因车速太快,把握不稳,摩托车撞在马路牙子上,女儿从车上摔下,被从后面驶来的汽车当场轧死,母亲也翻了一个跟头,重重地摔在路边,头摔破了,手臂骨折,令人胆颤心4晾。 LtPjP*,c
K
ZmY'
交警朋友的案例,引起了我的思考。我经常有意识站在路边,看轻骑摩托车在车流中超越,感到它不但影响交通秩序,而且其噪音甚嚣尘上,冲入耳膜;其尾部喷出的蓝色烟雾夹杂着浓浓的汽油味在空气中弥漫,进一步加重了空气污染。 !>>O.Y
eQ$9S
又有一天,一个轻骑摩托车的事故又重重地撞在我的心头:在远郊区一个大企业宣传部工作的一位电台通讯员驾驶他新买的摩托车在进城途中,被汽车撞翻,不幸身亡。就在事故发生的前几天,他还在电话里兴奋地向我叙说着他买了摩托车而行动如何快捷的喜悦心情。可是,现在好事变成了坏事。社会上也因为类似事故的增多,流行起一句谚语:“要想死得快,去买一脚踹。” K_Ytf@:?
Ft1}.Yl>8^
过了不久,传来了中央书记处关于首都城市定位的“四项指示”。指出,北京既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要把首都建成世界上最清洁、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国际化大都市。学习了这个指示,使我进一步从更高的层次上来看待摩托车不断闯祸的问题。 csu`d
k GDb(:
带着这个问题,我以记者和人民代表的双重身份多次去国家和市交通部门采访,和许多相关的同志一起探讨摩托车作为大城市市民交通工具的长处和弊端,他们向我提供了由弊端而衍生的几个数字。同时,我又跑到北京图书馆,查阅摩托车作为大城市市民交通工具在国际上有无被肯定的例证,这一下,证实了我对它持有的否定意见。原来,这家伙,早已是不受欢迎的角色,在西方有的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由于它“作恶”多端,那里的人们甚至称它为“魔鬼”,在被称为四洲“四小龙”之一的我国台湾省的台北市,也曾因为它发生过大量交通事故……严酷的旁证和眼前的现实情况仿佛阵阵警钟在我的心头回响。作为负责首都交通报道工作的电台记者和人民代表,我感到肩上的责任分外沉重,我苦苦地思索着。 OhbM{h=
[`*TZ
1981年4月,北京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在代表的小组讨论会上,结合学习中央书记处关于首都城市定位的四项指示精神和审议市政府工作报告,我作了小组发言,介绍了我手中掌握的轻骑摩托车严重影响首都城市交通安全的情况。我的那位同时是市人大代表的交警朋友也正好编在一个小组。我们俩发言互相呼应,最后联合其他十几位市人大代表,我作为第一提案人,很快果断地作出了一项提案,提案编号:第82号。 lw}_Gl#
6!'(-{p@+
案由:关于立即采取措施,限制轻骑摩托车发展案 RrRnC!
r{bT\<$ D
理由:据了解,北京市现有轻骑摩托车一万八千辆。按照目前增长速度,年底可达几万辆。这种交通工具噪音污染和尾气污染都比较严重,不宜在大城市使用。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盲目发展轻骑摩托车,已经造成灾难,我们不应重蹈覆辙。目前一万八千辆轻骑摩托车已经给首都带来祸害,给十分拥堵的首都交通秩序造成新的困难,今年以来轻骑摩托车发生伤亡事故二十二起a这些,都对贯彻中央书记处四项指示极为不利。同时,轻骑摩托车消耗能源较多,许多人偷油、揩油,据说,只有10%的人自己拿钱买油。据有关方面提供数字,现有的一万八千辆轻骑摩托车每天耗油三吨,可供八十八部公共汽车行驶一百 VB70Td
公里,如果无限制地增长下去,将会影响首都的能源供应。 svl7 3,ys.
vY*"
办法:①首都不生产轻骑摩托车;②限制商业进货数字,凡私人或单位从外埠购买者,不发牌照;③大幅度提高轻骑价格;④个人和单位不许改装轻骑;⑤对现有轻骑重新登记,高额征税,对其用油严格控制;⑥在繁华街道,限制已有轻骑车的时速。 k[3xV3,
r~.58
审查意见:由市人民政府交有关部门研究办理。 ^SO3}.(/Z
OP5]/
从现在的眼光看,提案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但它的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提案很快通过领导机构审查,不长时间,就得到落实,北京马路上摩托车逐渐减少,北京原有的一家摩托车制造厂也被停产。“限摩”’在全国大城市中,北京是最早的一家。 +Ay*^!Lp
vPt"&ik
时光易逝,转眼快30年过去了,我早已退休,在家颐养天年。有时我站在首都街头观看风景,偶尔也会想起当年的那份“限摩”提案,反刍自己新闻生涯的搏击历程,内心往往会涌起许多感慨,对新闻事业性质、作用的领悟似乎更深入了一层。美国著名的新闻人普利策曾把新闻工作者称为“守望者”:在茫茫大海上,船在破浪前进,它的守望者站在船头,极目远眺’一旦前方出现暗礁或障碍物,会立即报告船长,改变航向,躲过危险。当然,现代高科技早已不用这种古老的方式导航,但普利策的比喻依然赋予新闻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我们传媒人利用手中的工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或抓住热点、匡正时弊,是尽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发挥新闻职业生涯中积累起来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优势以及社会角色的优势,提出意见或建议'直接干预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建设,并用足、用够这些优势,也同样是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由此产生的社会效果,同样是新闻人的作品,是新闻事业的丰碑。 }61[W/r{
Sbt*\WZ!b-
2009年11月28日 qPqR]^ T
8l+'NW^]
|
一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