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晚,一家电视台在报道我国残疾人运动员胜利归来的消息时,又使用了“凯旋归来”的字眼,真是让人无奈而又无奈!字典在“凯旋”的条目下,明明白白地解释是:战胜归来。即“凯旋”已含有“胜利归来”的含义了,不必再“归来”了,再“归来”就重复了。按道理说,这个带常识性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就应该明白了,可是,在我们的顶级宣传部门,编辑记者都可能是什么“硕士”、“主任记者”、“高级编辑”之类的有头有脸的文化人,都依然屡犯常识性的语言错误。 z28/hh
W95nf]3
屡犯常识性语言错误的,一些平面媒体也不鲜见。上个月,一家有影响大报在其体育报道中,在比喻“时过境迁”的意思时,又把成语“明日黄花”想当然地改成了“昨日黄花”,这是很不妥当的,“明日黄花”中的“黄花”,专指的是秋天的菊花。“明日”也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表面字义上的明天,而是特指农历九月九日之后的一天。“明日黄花”的成语,蕴含着宋代大文豪苏轼诗作的内容。这位老夫子在其《九日次韵王巩》的诗中唱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在我国古代,尤其是一些文人,喜欢在重阳节这天赏菊,过了节赏菊,就觉得没味道了。鲁迅、郭沫若在其作品中,在比喻过时的事物时也用“明日黄花”来表述。这是文化继承性的鲜明体现。后人如果想当然,只能被作笑谈。 YWL/S~C"n
<:*}'lo\7
一些媒体常犯的错误,还有不少。比如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改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把“七月流火”原意是说天气要凉爽了,说成是十分炎热,像“流火”一样;把唐代大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咏雪,形容天气十分寒冷的诗句,愣说成是春天的景象;把“灯火阑珊”这个原意为“将尽”、“稀稀拉拉”的灯火理解为灯火分外“明亮”和“灿烂”。 "T%M_KxI
P+6Z,R
在我们的网站上,类似的错误也不少。比如把“抛砖引玉”这个自谦的成语用在评价别人的经验上;把“拔苗助长”这个原意为违反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只能事与愿违的成语理解为正面的成功的做法,等等。 lPT P nfV
3;wMn
上述一些错误,都是“老错误”。前人,曾错过,也曾纠正过;后来人还接着犯;有的错误,比如“七月流火”,五六十年前,我们的学者们就在书中正确的解释过,五六十年后,年轻的后生依然缺乏文化传承的自觉性,想当然。这就是笔者今天依然在这里絮絮叨叨,不厌其烦的主要原因。 jl;<G|Ebv
GjW}NUBR<
上述一些错误,当然与知识不够有关,与工作态度是否认真也有关。要知道,我们的一些报道,首先是记者写出来,然后要经过编辑、部主任、检查、校对、播音员、审听,甚至总编辑这样多道关口,都把不住一个错误,实在是令人十分遗憾的事。这里,笔者想特别提醒一下,电子媒体的播音员们,你们展示给观众的,不光是漂亮的脸蛋儿,动听的声音,时尚的服饰,也含有你知识修养的现状。笔者在电台当记者的时候,在录制稿件时,经常被播音员抓住错误,甚至语言不够流畅,他们也要提出修改意见。播音员应该把自己视为最后一道把关人,责任重大而光荣。不然,“丑”也有你一份。 srNw1Z#C
L^_{!A5h
当然,所以容易犯上述错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习惯思维定势”。“习惯思维定势”是在较长时间内,由于初学不正确,逐渐形成的一种心理习惯,一种思维定式。比如,把“酝酿”念成“温嚷”;把“不假思索”写成“不加思索”,把“戛然而止”误成“嘎然而止”,把“不尽如人意”误成“不尽人意”等等。 ]7"\Af`]
/5(TFo:{
笔者在当编辑的时候,把记者稿件中“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改成“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被总编辑误认为是错误的,罚了我10元钱,至今这个冤假错案都没有纠正。当时,我以词典上没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个条目为自己辩解,也无济于事,可见思维定势的利害。民谚有云:“秀才碰见兵”“官大一品压死人”。我算服了。由此,可以理解,有人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愣是把“凯旋”再加上“归来”,把“明日黄花”说成“昨日黄花”,那就不足为奇了,他已经在思想上先入为主了。这确是很可怕的事。比如,儿子有时候会在乎电视上的错误说法,反对爸爸正确的纠正,谬种就传下来了。所以我们在写新闻时,除了内容要“新”、“活”、“深”、“准”之外,字、句也要正确,不然,谬种流传,那是罪莫大焉啊! ``f,!:
G_~]/^x
|
一共有 7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