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2025 - 1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 2025 - 1 «»

日志分类

存 档

日志文章


2013-03-29

转载:新闻写作角度与选择(一)

新闻写作角度与选择(一) A2=jlJ z  
  写作角度或称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写作时选取和表现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和切人点。 `wu?0Z"  
0|4e,jH2  
同是一条新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它。角度不同,挖掘的深浅就不同,表达的思想意义也不同,新闻价值也就不同。一个优秀的记者,总是力求选择最佳的角度来表现新闻主题。 :a\Rt  
pQk3G<L  
新闻的写作角度,又可以粗分为两类。 F/gnB  
6{]\t~0  
一是观察新闻材料、掂量新闻材料的角度,或者叫思辨角度。这种思辨角度,有时在写作之前的采访过程便已经完成。高明的记者,往往在采访的同时,便酝酿写作角度,做到边采访边思索”心中有数。甚至一俟采访结束,文章结构已酝酿成熟,各段之间的起承转合已经想好,下笔立就。也有的在采访之后,面对一本子材料,反复琢磨、分析,梳理、判断、选择。 !UPLPI2W(  
M3$_Nr~U/v  
二是表现的角度,多指技巧而言,也即如何选准切入点而言,往往比较具体。但两者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本章将两者结合起来谈。 <<Y ne+!  
)-!$Y!  
一、全局高度找角度 SJn)&09lXg  
8 ="x   
常常有这种情况,当我们通过采访,记了满满的一本子材料,脑袋里却乱成一团浆糊,不懂得从何下笔,苦思冥想,总理不出一个头绪来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主题。换句话来说,就是不懂得通过哪个侧面去表达。 }Af4>y3j  
^ FDB:$ ^s  
好些材料,孤立地看,静止地看,在一个部门、一个局部,可能是新鲜的,先进的,有意义的。换句话说,可能是新闻。但是,用发展的观点去看,拿到全局的这个天平上称一称,又可能不是新闻。 $q"u!\  
zC(_+)^.1  
对发生在某个地区的一件事,你可能是“司空见惯未足奇”,认为不算新闻,该写的没有写,换一个有经验的记者,可能是“想断苏州刺史肠”,会上头版头条。同样,你是“想断苏州刺史肠”,别人则可能是“司空见惯未足奇”,你把别人的旧闻当作新闻来写,自然没有命中率。这里头的学问,除了新闻敏感外,与记者站得高不高,看得远不远,心中是否有全局、有大局有关。因此,在选择新闻角度时,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俯视的角度,来衡量所采写的文章是否有新闻价值,是否有更大的新闻价值。 _}: VA)  
5mIMSnx  
所谓全局的高度,也就是宏观高度,包括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总方针、政策,包括政治形势、经济形势、思想动态,较大范围的客观性情况,发展趋势、趋向等。这些构成了新闻的社会背景,没有这些大背景,便无法判断其新闻价值的大小。全局在胸,才会统筹帷幄,才能“游刃有余”,对所要报道的事实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观察和分析,从中选准最佳角度,写出最有价值、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新闻来。 +; gF;5y  
K^[KOpZZ  
    1987年,海南建省的信息传出,引起全国各地极大的兴趣,形成了轰动一时的“海南热”。作为隔海相望的广西,如何利用这个机遇,顺应“海南”这个大潮做足文章,这是广西人最为关注的。 *~|WJB3{  
|NDp@zR,  
当时,广东开放势头正猛,广西提出“借粤兴桂”。为此,广 Rl:efHuH~6  
P=6k:'^.AW  
西日报社领导要我和张承工同志到海南及两广边境跑一趟。于是,我们跑了半个海南,走机关,看市场,采访了因“汽车事件”正赋闲的海南特别行政区原秘书长陈玉益(后来成为海南省委副书记兼海口市委书记),更多的则是向沿途碰上的广西各级考察团请教对策。采访很认真,记了满满的两个笔记本,到动笔时却犯了难:不知从哪里人手! "R-i/V{|  
^HmN5h[x  
可写的题材和角度很多:可以写海南的开放政策,经济形势;可以写广西人和广西商品在海南;可以写海南的物产资源、旅游名胜;甚至可以发怀古之幽思,写那位刚直不阿、千古敬仰的海南人海瑞。作为省报记者,虽然从这些角度写,都有可能见报,但总觉得未把文章做足,未免可惜。 ^@Wo3} %j  
~=Y{R]%YV  
在海口市政府招待所,我们经过两天的苦苦思索、分析,决定把文章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来写。只有站在两省区经济发展的高度,优势互补的高度,互惠互利的高度,从两省区共谋发展、共同前进的角度出发,提出战略上的参考意见,才算是把文章做足;同时,这也是广西人民和决策者最为关心、最感兴趣的。 ],Y2D  
*%}_? )  
为了使自己开阔思路,站得更高,动笔前我们还把《梁厚甫通讯评论选》翻了一遍。 r5s>@VL  
&xvyvy'0yA  
于是,我们运用述评的形式,调动历史的、地域的、人文的、现实的材料,对两省经济往来的现状进行分析比较,对广西如何打好“海南牌”,在战略上和策略上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三点意见,即:开辟一条通道,打出一个“拳头”,调整好一个产业结构。 4 MW;uBq  
2iTGL33nKP  
这样一写,我们感到对两省区开展经济合作、广西如何借助海南振兴自己,便有了较高的指导价值,比从其它角度来写,分量就大不一样了。 -jU-<J[a{  
(/cS4;g+  
写事件通讯要用大局来衡量,要站在宏观的高度,时代的高度来分析、取舍材料,写出时代特征、全局意义。同样,写人物通讯也有个大局问题。 =<lW :h  
mF>/}K\n)c  
郭梅尼回忆她刚参加新闻工作时,尽管工作劲头很大,采访也很深入,但写出来的作品却屡屡被编辑部“枪毙”,而一些老记者写同样题材的作品,却很快就见报了。原因在哪里呢?多年后,她回过头来总结道: {Lt'y!q  
C3fAD K  
“为什么我积累了那么多材料却写不出来?我和笔下的人物那么近却并不了解她?后来我注意总结自己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教训,逐渐明白了,并不是每一个好人任何时候都可以拿到报上来宣传的。生活中可歌可泣的人很多,报纸上要歌颂的人物,是能够促进解决时代存在的主要思想矛盾,能够代表时代精神的人物。这些经验教训使我懂得了作为一个记者,首先,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心中要有一杆时代的秤,要把你所采写的人物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下来衡量,放到时代的天平上来称称,才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出它的新闻价值。”(郭梅尼《在人生的跑道上》,载《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文集》第187页) v/SD8\WCf  
3=Bi"mvj  
那么,记者怎样才能做到“心中有全局”呢? &mRBC*R}O  
r5Lok|b%  
(一)记者要想总理的事 `.X=OAw+  
c}Sx@^^_!  
“当记者要想总理的事”,这是艾丰同志的名言。当然,记者不是总理,也不是任何一级领导,但记者要像总理一样;心中装有大局,站在总理的角度,去俯视、把握、掂量新闻事实:从什么角度去写,才能是全国性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新经验。 Or%{X]Ht  
Q|qM0qYe  
七十年代初,笔者还是个农民通讯员,常听县里搞报道的老同志说这样两句话:一是“上挂下联”,二是“吃透两头”。什么叫上挂下联?即是上挂中央的精神,看看党中央提倡什么,宣传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下联当地的实际,有什么东西与中央的精神合拍,对中央的调子。吃透两头,也就是说吃透上面的精神,吃透当地的民情、社情、市情。这样才有的放矢,不放“空炮”、“马后炮”。当时没有电视,为了紧跟上头精神,摘报道的同志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听收音机,听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头条消息是什么?因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捎息要比《人民日报》等大报来得快。 <lW{dN  
b^ u5I~)V  
我们说“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或者说是“站在中南海的高度来考虑问题”,也就是“站在天上立题,站在地上取材”的意思。“登高壮观天地间”,(李白诗)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站得高,才能胸襟开阔,视野开阔。如同站在高山之巅,远近诸山、视若培丘,山下万物,尽收眼底;公路如链如带,飘没云里山间,河流纵横交错,延绵不尽。这就是登高效应。 2]7}[8^  
 rYs?&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新闻报道要想体现时代精神,全局精神,就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判断哪些应该报道,哪些不应该报道,从而使报道扣紧时代跳动的脉搏。 kDvH\E!Z  
Ou~k=UQ  
要正确估量自己所采写的事实在全局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从全局的角度确立报道的主题和选择契机,使报道一锤敲到最响处。从而见微而知著,抓住人们最常见并且见怪不怪的事,透过微观开掘具有普遍意义的报道主题,努力从事物的现状中预见到它的发展趋势,把握形势的新变化,及时采写提出事关全局的新见解,以促进事物的健康发展。 amL+PND2a  
k7Mf15  
以上这些问题的把握,决定于记者的宏观意识,决定于记者把握大局的能力,洞察全局的能力,以及科学预见的能力,涉及到记者的思想水平、政策水平、理论修养、调查的深度和知识的积累。 gL54UxO5d  
E/3R@=,)E  
(二)沉下去,浮出来,退几步 0c+'$RY  
$g]#lg^O  
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抓住庐山不同角度有不同景观的特色,不仅把庐山的奇妙,精确地概括出来了,而且把“识”与“不识”跟诗人所处的位置联系起来,道出了其中的生活体验,很有哲理。苏东坡不愧大手笔。 \:4C9'K]Ob  
{K T:|`  
从苏东坡的这首诗中,我们新闻工作者也可以悟出道理来。这个道理,简单地说,就是“沉下去——浮出来——退几步”! gf@0=``  
RX7?Cw  
所谓沉下去,是指记者采访要深入,越深入越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这个道理。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曾记述游褒禅山华山洞:“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语言用在新闻采访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任何浅尝辄止的采访,都不会有丰厚的回报。典型报道,重大报道更是如此。沉下去,是记者掌握第一手材料进行报道的前提。 7l.[Dr*:  
5a-?%1?[  
所谓浮出来,就是跳出被采访的事物,冷静地、客观地、全面地对手中的材料进行分析、梳理、判断、选择。也就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选择最佳角度的过程。如果只有沉下去,没有浮出来,就可能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出现面对记得满满一本子的材料,苦思冥想,理不出个头绪来的状况。 S c,2$o#  
`\a%]^[w  
所谓“退几步”,是指记者从采访的材料中浮出来之后,还要与材料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然是指审视的角度而言。从宏观高度,居高临下,选择角度或切人点。著名记者华山有个形象的比喻:“比如抓小鸡,老鹰总是先飞得高高的,在空中转上几圈,瞅准目标,然后一头猛扎下来——小鸡一下子就被它抓走了。‘飞得高,抓得准’,就是说突破一点必须和了解全面结合起来。”(载《新闻业务》1953年第20期)高明的画家也是如此:在构思时,往往在画布上勾勒出一个大概轮廓,然后后退几步,左看右看,反复打量,来确定构图是否合理,主题是否突出。 +#GB)WT~  
&tDj:/|r  
要收到“一览众山小”的效果,诗人一定要“会当凌绝顶”; 要识庐山真面目,只能跳出庐山看庐山。我们从大局、全局的角度把握新闻事实,才能选准最佳的角度。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8745)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