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2025 - 1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 2025 - 1 «»

存 档

日志文章


2013-10-12

“不信谗”是领导者的必备素质

——从秦孝公任用商鞅、撑持变法说开去 & n+b k   
  2$GI?w#  
&| wS@>L  
“不信谗言,有所担待”是领导者使用人才、让人放手干事创业的重要原则。《大秦帝国》所讲述的秦孝公任用商鞅、撑持变法就是典型的例证。商鞅“奖励耕战”的政治主张直接触动“老士族”的既得利益,从其一入秦开始,孝公始终被诋毁商鞅的流言蜚语所包围,面对汹汹“民意”孝公没有偏听偏信,也没有举棋不定,因为他有放眼秦国未来的远见卓识,认定商鞅的主张会为“老秦人”的基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W@a@cI%  
~nP n\{q;  
孝公对商鞅的信任和倚重,始于领导者的“识人之明”。孝公深知,大争之世“看错人,用错人”不但会让自己威名扫地,更有可能误国误民。因此,在商鞅上位之前,孝公曾与其有过三次交谈,或称之为“干部任前考察”。前两次谈话,商鞅大谈特谈儒家的“仁政”和道家的“无为而治”,孝公不以为然,谈话不欢而散。这两次谈话实质上却是商鞅对孝公的试探,在认定孝公对时下流行的治国方略并不感冒之后,才在第三次谈话中把法家思想和盘托出,双方一拍即合。 5^]S* b  
1:l h#h=t  
纵观孝公用人的“干部考察环节”,经过多次沟通双方才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沟通和考察过程没有自上而下的傲慢,并且这个考察还是“双向”的,既让领导者对人才的能力,特别是治国思路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让人才对“用人宗旨和用人导向”把握得比较准确,从而更加坚定了他们为单位效力的决心和信心。这种考察方式对当今企事业单位用人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9  
@sMilxc  
在商鞅得知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孝公的强国理想相契合之后,并没有急着“讨官”,而是主动提出到秦国所有的郡县实地调研一遍,历时三年方归。在笔者看来,商鞅此举并不是什么特立独行,一方面,他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秦国国情人心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为以后制定变法方略收集一手材料;另一方面,他可以利用这个缓冲期让孝公有更加宽裕的时间去甄别、权衡不同的政见和主张,从而为上任后能够顺利施政打下良好的基础。 XjT^\DCp  
O1JDc5  
从客卿、左庶长、大良造,到封号“商君”,商鞅的仕途之所以在“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滚滚谗言中也能如此稳健,毫无疑问得益于任前与孝公的三次谈话和自己的一次“地毯式”调研。在商鞅法令实施过程中,众多老士族的封地大规模缩减,爵位被夺,相反很多平民和奴隶通过耕战获得封赏,秦国国力因此显著提升。虽然秦国百姓对“新法”推崇有加,可朝廷的“老士族”们对于失去既得利益却耿耿于怀,此时的商鞅在秦廷几乎谈不上什么“群众基础”,若不是孝公把那些“捕风捉影、蜚短流长”的谗言、抱怨和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商鞅的抱负不但会寸步难行,甚至身家性命也顷刻乌有。 RI +mf R  
0_.4n@1'>  
可见,“不信谗”是重要的用人原则,是领导者必备的素质。“不信谗”要求单位要有明确的用人宗旨和导向,领导者对于属下的“进言”要辩证的分析,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不信谗”的前提是要有“识人之法、察人之明”,而决不是主张无原则的固执、护短。 s=J=Ms:>  
P*V^]og  


类别: 原创帖文 |  评论(7) |  浏览(3668) |  收藏
一共有 7 条评论
任方圆 2013-10-12 11:49 Says: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多多指教了!
任方圆 2013-10-12 11:48 Says:
是的,孝公死后商鞅就被车裂了。
为生歌唱 2013-10-12 11:41 Says:
不过做起来似乎难很多啊!
为生歌唱 2013-10-12 11:41 Says:
才能看的更清。
为生歌唱 2013-10-12 11:40 Says:
回过头去有时候才能有收获.
为生歌唱 2013-10-12 11:39 Says:
胡老师这篇不错!
王明明 2013-10-12 11:29 Says:
前来学习老师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