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2
光辉岁月之石油人家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时代背景】 干打垒,最早在大庆油田出现是1961年。这一年,是大庆油田全面开发的发展年,也是三年自然灾害最重的一年。为坚持大会战,全面开发大油田,大庆石油会战工委年初就部署“六大准备”,其一就是“搞好生活准备”,后来召开万人大会动员职工“占领五个阵地”,其中伙房、农田、干打垒3个阵地是重中之重。“干打垒精神”也应运而生。 【搭建过程】 干打垒是北方农家用黄黏土作原材料建造的一种房子。这种房子除门窗和房檩子用木材外,墙壁都是就地取土。所需原料为大量的黄黏土、少量的木材,再掺杂一些羊草和芦苇。一般来说,单间结构的干打垒需要20天到1个月就可完成。 搭建干打垒主要有五道工序,即埋设桩头板和备夹木、清除地表黑土和夹木、向夹木内上土并踩实、夯土、启檩子和撒羊角(柴草)。
能住进干打垒就很开心 东北民谣说萨尔图三件宝:白芦苇、青羊草、沙土打墙墙不倒。这沙土打墙说的就是干打垒。干打垒这种就地取材、筑法简便、低矮土气的房子,虽然土得掉渣,却在石油大会战中为成千上万的会战将士遮风挡雨、避暑御寒。 1961年,我们钻井二大队刚刚成立,生活尤为困难。王进喜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工人们先有个窝。王进喜专门安排一名副手抓基建,大盖干打垒。我们这些钻工看到那散发着泥土、原木、芦苇香味的一栋栋新干打垒,开心得不得了。仅1961年,王进喜带领钻井二大队就盖起了6000多平方米的干打垒。 然而,干打垒盖了一栋又一栋,住房仍然紧张。我们1205钻井队仍然住在地窝子或帐篷里。 1963年5月下旬,我们队在大庆张铁匠东侧10多里地的刘高手处打井。一天,大队长王进喜提出在解放村大队部附近盖8栋干打垒。 说干就干。经过我们全队人近两个月的倒班奋战,一栋干打垒框架成型了,期间没有耽误一个钻井生产班。 1963年,1205钻井队盖成了首栋干打垒,我也迎娶了漂亮能干的妻子——胡秀英。由于井队距离家属生活基地远,我们俩仍然一个住在井队、一个住在基地。 1965年,当妻子生大儿子许庆荣时,我在大连。由于通信困难,等我接到电报赶回家时,儿子已经出生半个月了。妻子借别人的干打垒坐月子。转眼到1968年,在长女出生前,我们住进了自己的干打垒。那以后,每个月从30多公里外的井场赶回家看一眼妻子儿女,我就觉得很幸福、很满足。此后,在干打垒里,我们又相继迎来了两个女儿,一住就是12年。(口述:许万明 采访:王志田 张建国) 帐篷城:一个摇篮 一段回忆 【时代背景】 茫崖,蒙古语的意思为额头。1955年,勘探队员在柴达木盆地茫崖周边油泉子、开特米里克、咸水泉发现了含油气构造。当年10月,青海油田第一口探井——泉1井成功钻探,揭开了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序幕。1956年4月,青海石油勘探局机关由西宁迁至茫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