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2025 - 1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 2025 - 1 «»

日志分类

存 档

日志文章


2009-02-21

难忘的知青岁月

图片:


图片:


难忘的知青岁月 Iat?$   
写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 88 6<e#cH  
岁月悠悠,往事如云烟。40年过去了,这其中许许多多的往事我们都已淡忘,唯有那一段“知青”岁月的情,今生今世却难以使我们忘怀。 EtYgCmt  
{40M:  
19681221,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的伟大号召后,我和我的同学们以狂热的激情连更半夜扛着红旗、敲锣打鼓走上街头狂欢游行,高呼着坚决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口号,感到无尚的荣跃与自毫。在没有与家人商量的情况下心甘情愿地到派出所去下掉户口,报名申请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的再教育,等待着到农村去的那一天。 Q9b<`N}=  
Mmdic?^   
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直至1969119日数百名同学才接到上山下乡出发的通知。消息传来,大家群情激扬,一大早便背着被包、扛着行礼聚集在重庆15中足球场上,在热烈欢送我校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革命歌曲声、敲锣打鼓声中登上汽车向着朝天门码头驶去。 3)xVr /H21  
OW |%9Ai  
来到码头,大雾浓锁江面,载着我们的东方红号客轮无法抛锚起航,便将我们拉向江心等待浓雾的散去。同学们在待航的数小时中,在船上有说有笑,全然不顾岸上等候送儿送女的父母,送友的兄弟姐妹朋友们苦等目送的目光。中午近2时,汽笛长鸣,喇叭传来请同学们回到各自的仓位,船就要起航了,请注意安全时。一些正在吃午饭的同学看到、听到岸上父母兄弟姐妹的挥手、呼喊才感到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泪水倾刻间流出眼眶。 8a>@*/:u  
~l{?nGO})  
经过一天的顺流而下,我们乘座的东方红号客轮便驶向万县码头。下船后,在解放军的夹道中,我们登上一码头公路边便被一个个送上等候在那的货车,分别朝着不同的方向驶往各镇、乡、社、队的广阔天地。这时,疲惫的同学们才涌上一种不祥不快的感觉。 (UN#Wm:  
Z*F?Xd8_Sb  
汽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行了约三个多小时,停在一个半山腰上。一个护送我们的工作人员喊到兴发大队到了,现在开始点名,分队。点到的带上行礼下车,等候贫下中农社员来接。我们一起来的有28位同学被叫下车,我抬眼一看一问,还好,被分到这个大队的28名同学中,我们同班同学和邻居就有6名。我们3名男同学分在太阳公社兴发五队,三名女同学在6队。正在摆谈交流中,几位贫下中农社员来到面前喊到五队的跟我来、六队的跟我来------在他们的招呼下,我们将行礼交给他们后便跟着他们向山上一步一步攀登而去。 F Y'  
?NA'HL{  
虽然刚离开父母、离开山城重庆,还不能一下子在情感上适应新的环境,但是,我毕竟是一个男子,在同班女同学、同落户一个大队的队友面前、在即将给我再教育的贫下中农面前,怎么着也要有点男子气概才行啊,更主要的是我们要面临的是不得不面临的环境,必须要去适应它,别无选择。所以,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看上去,我很快就适应了农民这个角色。 Zwx&#bvgpy  
\"|;SE[1  
第一次出工,是挖红苕,站在那斜坡上边将红苕挖出边抖掉上面的泥沙放进筐内送保管室去。与和我们刚有点熟悉的青年农民一起,一切都是全新的感觉。秋风吹来,有些软软的,吹起了我的头发,吹过我的脖子,有一些说不出的感觉,挺舒服的。 \*f\F^z  
T2{]O  
这里的农民们对我们是热情的,他们虽然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他们那纯朴的情感使我们很快就与他们友好地相处在了一起,我们也在与他们不断增多的了解和理解中进入了农民的角色,并迎来了秋收的喜悦。  %I'kw?H9  
%6MRPKn5=$  
第二年的一次嵩秧中,我正在低头踏踩秧泥前行,不知谁大叫一声长民你看那是啥子,我抬头一望,原来是一条三尺多长的大蛇档在前面。吨时吓得我冷汗都出来了,拔腿便跑。那蛇听到水响声反而尾随我追来。一直追到第三块梯田时,我忽然摔倒在田中,那跎便从我身旁一梭而过。充忙站立起来,脸青面黑,那些贫下中农社员笑得之灿烂,让我无话可说。 krPKKfrf  
S@0vvk~  
当时我们三个同学住在陈妈家中,她有两女一儿,待我们可好了。每次吃饭,她就将米饭盛在我们碗中,红苕其它粗粮由她和儿女们吃。喂养的鸡下蛋后想方设法都要变换手法弄给我们吃,弄得我们十分过意不去。后来,生产队为我们盖起四间知青房,离开陈妈住处,她仍时不时地为我们送菜、送肉,其情其景至今难忘。 j>%s#HfR[  
P k Ur9  
[/font][font=宋体]新住进的是泥墙瓦房,怀揣着稀奇,来到这个小屋,点上油灯,把半迟厚的稻草垫在一张草席下,软软的,一股浓郁的稻香味,加上一床棉被,这就是床铺了。走出小屋,打量四周,夜色中,四处一团黑,分不出哪是哪。天上稀疏的星星发出微弱的光,小屋里油灯的黄光从小屋的缝隙里漏出来,一丝丝地刺向夜空,却无力刺破它。真是风高月黑夜,歹徒作恶时。我打了个冷颤,在不安的心绪中度过一人独居的第一夜。 kKu-Z2lB  
8n64|#  
从此,与我们朝夕相伴的是镰刀锄头、鸡舍猪圈、耕田赶集、栽秧挞谷、乡间小路、土屋油灯、酷暑的烈日、寒冷的朔风、被雨水淋湿发黑的草帽、被汗水浸泡成盐渍的衣衫、烟熏火燎的灶房、洗衣洗菜的水塘,还有劳累、困倦、饥饿、包括穷乡避壤也不可逃避的政治争斗与倾扎……当然更有我们同学间相互温暖的关照,知青间豪爽的招待,煤油灯下的苦读,田坎上的放歌,收获时的欢乐,还有在那苦难与艰辛中产生的朦胧爱情和温馨的初恋,这一切凝成了我们那一段特殊的知青岁月,凝成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一段生命史,普写了一支蹉砣岁月的歌,一支充满艰辛与欢乐、憧景与困惑的歌,一支拨动亿万人们心弦的歌。 9*f miS  
OOu9| R  
回首往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与时间一起赛跑、一起成长。如今,40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昔日英气勃发、风度翩翩的老师早已满头飞雪,我们这些年少过、青春过、天真过幼稚过的同学,如今已是儿孙满堂,有的发了福、谢了顶、花白了双鬓和掉落了牙齿。当年扎着两个羊角辨的小姑娘,脸上也悄然爬满了细密的皱纹,一头浓发也开始稀落,当年,我们这些靠劳动挣工分吃饭的大军,如今已散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为构建和谐社会继续发挥着自已的光和热,但不管有多大的变化,我们都能找到一种最终的连结,那就是我们有那么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我们的名字叫知青——这是佩带在我们这一代人胸口上的共同徽章。 j >Cz! L  
.ICC >LJj6  
当年的一切勿勿而来,又勿勿而去。但知青——这一注定属于我们的历史,将永远镶嵌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上,无论走到哪里,以知青的名义,我们都倍感一份特殊的、解不开的情结,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财富。从前没有,今后也不可能有。因为我们是长身体的时候面对物质大溃贬,长知识时面对精神大溃贬的一代,我们是在天安门广场红海洋中流着热泪接受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检阅的一代,我们是在广阔天地靠劳动挣工分解决温饱的一代,我们是已过而立之年,拖而带女悄悄走进教室,再圆大学梦的一代。我们是积极投身改革,人到中年未品尝改革开放成果,却面临企业破产改制、夫妻双双下岗,苦觅再就业的一代。 o@; [\$  
FcSv'6  
40年的人生历程,40年的风风雨雨,在艰难曲折前行的道路上,我们虽说各奔东西,少有相聚,但我们每个人的追求、奋斗、努力,甚至和现实竞争,同社会人生角力,与病魔较劲,同贫困待业搏斗,一刻也没停止过。虽说我们彼此不是件件都清楚,事事都明了,但这种永不停止的奋斗,这种坚忍不拔的努力,我们息息相闻,心灵相通,知青的生涯使我们有远在天涯的思念,近在咫尺的感应,祈愿我们常相思、心相守、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互相关爱,共度夕阳红。用我们特殊的知青岁月凝成的青春塑像,永远屹立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  M`1N@/  
tBZN^5;:~  
[font=times][/font] )y>!:Xy(  
O/ >Le4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4848)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