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资料

留言短消息 加为好友 收藏

用户ID:  2872
昵称:  青春中企
来自:  北京 东城
年龄:  25

日历

2013 - 6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 2013 - 6 «»

存 档

日志文章列表

2013年06月26日 15:45:35

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祖根:关于“华赛”的思考

2005年创办的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已举办了四届。作为前三届评委会主席,我参加了组织和评选的全过程,从中体会到一些新闻摄影的奥妙,也产生一些疑惑和思索。
  抓拍与摆拍
  一般说来,新闻摄影是提倡抓拍的,但摆拍现象由来已久。虽然不断有人呼吁取缔摆拍,但就是无法完全取缔。
  在“华赛”评选过程中,一些中国和外国参赛照片有明显摆拍痕迹,而外国评委并不一概反对摆拍。在评到一组反映一位15岁舞蹈少年的照片时,有中国评委认为这组照片摆拍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9646) |  收藏
2013年06月26日 15:45:09

五:“监督网民化”的起步

    2007年,在全国先后形成较大影响的关于新闻摄影职业操守问题的事件有两个,一个是因参评版面与当日真实版面不符而被中国记协撤销中国新闻奖奖项的组照《千年古城捧回“联合国人居奖”》的事件;另一个是“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发布的由镇坪农民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而引发的华南虎照片真伪鉴定的事件。尽管两个事件的最终结果不尽相同,但是,对于两个事件被揭出或曰提出置疑的却同出一辙。即:由网友们在网上率先提出置疑、然后得到社会舆论响应、进而被列入有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5820) |  收藏
2013年06月26日 15:44:49

四:“最大采访源”的转向

      2007年,在中国新闻摄影界还在悄然发生着另一种变化。即:“最大采访源”的转向。其明显标志就是各报的专职摄影记者们不再以“贪大(大事件)”、“求洋(外国事)”、“舍近求远”为最大的新闻采访源,而是比较理性的改为关注“身边事”、“本地特点和本行业特色”等。出现这一转向的深层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在业界至少以下三点已有共识:一是,2007年以来中宣部及国家新闻管理部门提倡的新闻采访属地化,促进了我国的全国性、全省性、行业性、区域性等诸类报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7331) |  收藏
2013年06月26日 15:44:24

三:“摄影到摄像”的换代

    人类从1839年公布“达盖尔”摄影法又到使用胶片摄影总共走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至到20世纪末及本世纪初正式全面进入数码摄影时代。然而,数码摄影走上历史舞台不足8年的时间,如今(2007年),人类的摄影手段又一次走到了更新换代的节点上。这项替代技术就是数字高清摄像机。2007年来自权威专家的介绍,有关机构正在研发一种可截取高清图像画面、其象素能够达到报纸和一般杂志刊用质量要求的数字高清摄像机,以配备新闻摄影师采访新闻之用。据《今日美国》的执行总编费兰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6899) |  收藏
2013年06月26日 15:44:01

二:“诸媒体融合”的新闻摄影意义

    诸媒体融合的概念正式见诸于中国官方报刊始于2006年。2005年起最早在美国少数报业集团开始尝试着将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整合起来,再根据各种媒体的传播特性进行功能划分和扬长避短后进行新闻传播。它源于美国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报业集团针对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兴起后,对报业形成挤压和造成新闻资迅传播重叠现象而采取的一种应对体制。2007年8月份《今日美国》报社的执行总编费兰克.s.福威尔(frank S.folwell)等先后在北京、广州进行了“经验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5440) |  收藏
2013年06月26日 15:43:14

一:“荷赛变脸”的背景因素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荷赛借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高调”进入中国以来,它每年的评选结果出来后,在中国新闻摄影界都或大或小的引起一阵骚动,20多年了,大家似乎已经习以为常。然而,2007年2月,当中国新闻摄影人看了荷赛2006年度的评选结果后反映却是异常激烈。因为,许多看惯了荷赛风格的参赛者和读者们发现荷赛“变脸”了。而且,变化还挺大! 尤其是大家对3幅(组)中国获奖的作品议论尤为激烈。一家原准备对获奖作品给予充分报道的权威电视台的编导们看了照片后立即放弃了计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7403) |  收藏
2013年06月26日 15:42:45

老记者蒋铎:我的新闻摄影之路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人民网传媒频道“老记者系列访谈”节目。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蒋铎老师来给我们做访谈。蒋铎老师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曾任人民日报摄影组组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现在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荣誉理事,蒋老师曾经多次担任新闻评选评委、全国摄影评选评委,1997年的时候,蒋老师被评为“全国百家新闻工作者”。
  蒋老师的拍照讲究真实、生动和自然,他在采访中自觉走新闻摄影的抓拍之路,蒋老师结合实践写过《新闻摄影与解放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20301) |  收藏
2013年06月26日 15:41:32

道理长谈新闻写作小技巧


新闻写作是个大课题,一个小时内要想掌握所有的写作技巧那是不可能的,我个人要想介绍完所有的新闻写作经验一个小时也有难度。我今天主要讲三个内容:一是如何制作新闻标题,二是如何写好新闻导语,三是武陵源新闻网新闻稿件基本要求。希望能够给大家从事新闻写作有所帮助。
  一、  如何制作新闻标题  什么叫新闻?我相信大家应该明白了其具体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者以前发生现在仍能产生社会效应的事实的报道。简言之,新闻就是新听到的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6968) |  收藏
2013年06月26日 15:38:38

报纸新闻稿件标题制作的一些技巧

    众所周知,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所谓“题好一半文”,说的就是标题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无论是采写新闻或者是做新闻编辑,都应当注意制作好标题,把新闻的“眼睛”擦亮些,以吸引读者,扩大宣传效益。在这里,笔者结合新闻工作实践,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一下标题制作的一些技巧。
  善选最有特点的事实和观点做题
  这是新闻标题制作通常采用的方法,其技巧在于提炼新闻核心事实。
  一般来讲,从最有特点的事实入手做题,主要用于动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7171) |  收藏
2013年06月26日 15:37:34

新闻主题的选择和提炼

    一
  主题是一篇新闻作品的灵魂,因而能否正确选择主题,直接影响到新闻的社会效益。
  胡乔木同志说:“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记者的职责就是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那些有新闻价值的主题的事实,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思想教材。
  那么,哪些主题具有新闻价值呢?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这个说法告诉我们,价值只有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客体”,是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8006) |  收藏
2013年06月26日 15:36:56

消息标题的构成

    消息由消息标题、导语、消息主体及结尾,外加新闻背景这几个部分组成。前四种具有结构形式上的意义,而新闻背景一般只表现出结构内容上的意义。当然消息发表时还有消息头这一特殊形式。
      消息标题即消息的题目。它揭示消息的内容,并以醒目的形式刊出。“看书先看皮,读报先读题”。消息的标题和其他文章的标题,尤其是文艺作品的标题比较,有很大的不同。它要求简明实在,揭示新闻的要旨,突出消息所包含的重要信息,让读者产生阅读欲望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5609) |  收藏
2013年06月26日 15:36:02

工人日报新闻摄影把握的尺度和选片程序

    自2005年10月份起,工人日报对新闻照片的挑选和编辑程序做了一些调整,即,改变以前由夜班版面编辑直接定稿为每天由摄影部推荐,然后,由编前会把关,夜班编辑做版的做法。(同时,为弥补编前会到夜班一段时间上的衔接,夜班做版前再对新华社等供稿专线的最新稿件进行补选。)采用新办法运行一年来的实践看,版面效果比较明显。下面我就工人日报在这段时间的新闻摄影运行情况,从“编辑部整体把握的尺度”和“摄影部选编照片的程序”两个方面做以下简略概括。
&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20870) |  收藏
2013年06月26日 15:34:41

新闻信息标题各种写法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读报都很少会把一张报纸从头到尾、大字小字全看下来,总希望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得尽量多的信息。接到报纸一般先浏览报纸的版面,选择那些标题最夺目的先看、仔细看,而对那些淡而无味的标题则根本不予理睬。因此,读者接收报纸新闻有这么几个过程:先是注意和阅读标题;然后选择读的新闻或不读的新闻;最后是理解—接受。其中标题是最引人注意的,也是人们去阅读新闻的第一道关口。    俗语云:读报读题,看书看皮。那么,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6168) |  收藏
2013年06月13日 09:08:07

PS盛行,摄影获救还是遭毁

近年来,摄影造假甚嚣尘上,在人们的记忆中,“周老虎”、“王云彩”、“刘羚羊”、“张鸽子”刚走,如今又因国展涉嫌剽窃的金质收藏作品《明天的现实》来了一个“侯翻翻”。思来想去,这一系列事件似乎都与同一个名词脱不了干系,那便是PS。

PS是美国ADOBE公司旗下闻名全球的图像处理软件之一photoshop的缩写,历史不过20年。过去,修改一张照片对技术要求颇高,如今,只要懂得PS,人们不仅可以对照片或裁剪或旋转或调色或补光,还能够施展强大的拼贴、匹配功能,移花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6386) |  收藏
2013年06月13日 09:04:16

新闻摄影“PS”的底线

第56届“荷赛”年度照片《加沙葬礼》进行了包括曝光、色调在内的后期处理,遭到质疑。因此,新闻摄影“PS”的底线问题再引争论。

  《加沙葬礼》是瑞典摄影记者保罗·汉森(Paul Hansen)于2012年11月20日拍摄的,画面记录了以色列轰炸加沙之后的悲剧:两岁的Suhaib Hijazi和他的哥哥Muhammad以及他们的父亲均在轰炸中丧生,母亲重伤送院。叔叔们抱着他们的遗体经过一个小巷子前往清真寺举行葬礼,后面是挤满巷子的愤怒人群。(图1)。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3) |  浏览(28608) |  收藏
2013年06月04日 15:33:26

浅谈摄影记者的思维方式



一个好的新闻摄影作品会给人留下长久的记忆,这其中的奥秘,不仅在于作者的哲思、悟性和艺术文化修养,更重要是思维方式的不同。著名摄影家多思·谢夫曾指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应是勤奋的不知疲倦的,他应对人类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他应是一名心理学家,又是记录昨天的历史学家,也是明天真理的探索者。”因此,摄影记者担负着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和典型人物事件的责任,所以必须增强自身的预测思维、求异思维和典型思维能力。
  摄影记者的预测思维。长期的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2) |  浏览(27766) |  收藏
2013年06月04日 15:32:21

拍新闻图片中的人物主体




“新闻——因人而生动”,而新闻图片因为有不同的人物特征、丰富的表情、生动而感人的瞬间,会更吸引读者的眼球,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新闻摄影要体现“以人为本”,即注重拍好新闻图片中的人——这一新闻主体。
    我们拍摄任何新闻题材,无论是事件新闻还是人物新闻,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自然新闻,归跟结底仍然是表现人,表现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表现人物几乎是任何新闻题材中最重要的环节和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6870) |  收藏
2013年06月04日 15:30:52

人像摄影镜头的选择与搭配





  需要用明确的焦距来拍摄的专项摄影并不多,而人像摄影就是其中之一。人像摄影中,不同镜头的选择与搭配所拍摄出的人像效果也是不同的。
  对于大多数摄影者来说,都比较喜欢用焦距为85~100mm的中长焦镜头来进行人像拍摄,这类镜头通常被人们称作是人像镜头。使用85~100mm的焦距拍摄,不仅可以让摄影者在一个很恰当的距离范围内进行拍摄(离被摄体3~4m,留给自己和被摄主体一定的空间,但仍能使被摄体充满景框),而且使用这个焦段的镜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7503) |  收藏
2013年06月04日 15:29:12

新闻摄影中如何构图




新闻摄影构图,就是摄影者在新闻现场围绕主要拍摄目标,通过照相机的取景框合理展示画面的轻重关系、主次关系、主体与空间的比例关系,寻求一种具有形象表现力,能够刺激人的感官,使人对内容产生兴趣的画面形式。
  摄影构图是一种思维过程,是一种组织技巧,它帮助摄影家从无序的被摄物中找出秩序,把散乱的点、线、面、光、色等视觉要素组成可以传达摄影家的情感。无论摄影人是否有意识构图,任何一个人,每一幅画面都会涉及构图,无构图意识的人常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5391) |  收藏
2013年06月03日 19:55:12

采访提纲的拟定



1、在车上拟定的采访提纲

1981年11月19日,《山西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母亲的心愿》的速写,许多内容,感人至深,发表后,好评如潮。读者一致认为记者梁若洁采访细致深入,善于捕捉感人细节。其实,梁若洁从接受采访任务到进行采访,中间只有两小时。她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采访到这么多,这么生动的内容,除了平的积累,还得益于她的采访提纲的完善。

这篇报道是打算报道山西籍女排运动员周晓兰的父母在1981年11月16日晚观看世界杯女子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9239) |  收藏
2013年06月03日 19:54:06

采访中如何提问




1、提问的基本要求

有人说记者采访要唱三部曲:开始,少问多记;过一段时间,边问边疾;最后,又问又记(观察)。不管哪一步,都离不开“问”。有人统计,记者采写的稿件,80%以上的材料是通过“问”——向人提问而获得的。可见提问在采访中的地位。

《记者的素质与技巧》一书认为:记者与其说是“记”者不如说是“问”者。如何提问,是很有学问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问得自然。这是提问的态度和气氛问题。如果问得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7285) |  收藏
2013年06月03日 19:53:16

采访场所的选择




1、荣毅仁家的窗帘

新闻采访,很多时候是以记者与采访对象谈话的形式进行的。每次交谈,总是希望被采访者与我们密切合作,毫无保留地谈出我们说想了解的一切。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自然状态下大反映往往是真实的,也往往是具体的,相反,当处于某种约束、限制甚至防备的状态下,所流露和提供的往往有所保留、有所伪装。因此,如果谈话的地点选择不当,这个目的往往不容易达到。所以,采访地点的选择,不可掉以轻心。

现实生活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8852) |  收藏
2013年06月03日 19:52:17

采访时机的选择



1、钱伟长的批评

1987年9月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在看了电视转播的全国铁人三项运动比赛实况后,写信批评电视记者的采访时机不当。

信中指出,参赛的运动员在马拉松长跑艰辛奋进的途中,竟有一些新闻记者沈着话筒,有的坐在汽车里,有的走在路上,追随运动员“采访”,问些“你有小孩么,是男孩还是女孩?”“你有多少岁了?……在什么单位工作?”“你爱人对你参加比赛是什么态度?”等等无关紧要的问题,使气喘吁吁的运动员苦于应付,受到干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8662) |  收藏
2013年06月03日 19:51:16

采访前的准备




1、费雯丽让记者碰了个大钉子

英国著名影星费雯丽扮演影片《乱世佳人》中的郝思佳一角而一举成名,获得奥斯卡金像奖。1961年3月8日,她飞抵纽约,庆祝世界名片《乱世佳人》复映。一个记者去采访她。记者问:“您在电影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反问道:“你看过这部影片吗?你看过那部小说《飘》吗?”记者回答:“都没有看过。”费雯丽说:“那就不必多谈了。”她无意和一个如此无知的人交谈。当时在场的美联社记者目睹了这一记者的窘状,写了一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20198) |  收藏
2013年06月03日 19:50:20

谈深度报道的导语写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弄个好的开头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也常听人说:开头弄好了,文章也就写完一半了。其实,很多时候这句话说的是不错的。因为,一篇文章从定题、搜集资料、构思到动笔写是需要一段酝酿过程的,而这个过程结束了,并把文章开头弄出来了,说明你对这篇文章的结构、内容等等都“胸有成文”了,接下来要做无非就是手持令箭派那些文字“士兵”去演兵场上排队了。

  作为记者,一旦采访工作结束,往 ..

类别: 无分类 |  评论(0) |  浏览(19467) |  收藏